徐培晨先生給我即将出版的畫集作序:樸實的藝術道路
来源:华人 作者:编辑部 日期:2015/6/12 8:01:11 阅读:
周临溪:徐州人,现任:世界华人书画家协会江苏分会副主席
沛籍書畫家中,我比較了解周臨溪先生。
他長我五歲,呼爲兄長,比我習畫也早些,中學時代得益于科班出身的美術教師、著名水彩畫家李生元先生的指導,奠定了很好的造型基礎。他雖然無緣入大學深造而陷入失學的逆境之中,好在他沒有消沉,反而在逆境中鍛煉了意志,形成了鮮明的個性。憑着後來的孜孜追求,還是掌握了自己鍾愛的繪畫語言,特别是水印木刻這一藝術形式的作品,更是名噪四方。
上個世紀七十年初期,我和臨溪兄在縣文化館美術班,餐飲與共,抵足而眠,有一段同甘共苦的日子,彼此團結互助,故而在藝術創作上能合作默契。因爲那時我們都以堅韌的毅力、健康的藝術心态抵抗着青少年時代清苦平庸的生活壓抑,特别是承受着因家庭出身、極左思潮影響等多層心理壓力的他,常用不無幽默的調侃,表達當時内心的感慨與不平。當年我們在縣文化館組織下,共同赴農場寫生,下微山湖采風。獲得創作素材後,夜以繼日地創作。反映現實生活的合作成果多次參加省、市美展,如工筆《九月棉鄉人倍忙》、水印版畫《金谷滿場》爲省美術館收藏并在報刊上發表,受到了縣委宣傳部和文化館的表彰與鼓勵。1974年我考入南京師大美院深造,他雖在基層,我們也從未間斷聯系和合作。
大概由于坎坷的命運際遇,他逐漸内向、孤傲,越發外柔内剛而犟氣;他“中年好道”不事張揚、疏于交際。而後多年他在南京、北京中國美術館參展信息等資料還是我寄給他的。八十年
代初,我的創作激情再度迸發出來,也未忘記再試圖與他合作,可是曾經寄給他的多幅草圖和構思,僅加工合作了一幅《白猴呼伴圖》。面對他的忙于社會工作而疏于繪畫我很無奈。而我在其後的藝術追求中,一發不可收拾,并一再向他表示:繪畫更需智慧與勤苦相諧,我想畫出一幅新作,要不間斷地嘗試在多種紙質上畫工筆兼寫意,可以随心所欲地畫花鳥、山水、人物,力求做到以畫寫意的意趣畫工筆。繼續堅持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舉辦展覽、出版畫集、著書立說……在現代生活中,在畫家爲作品參展、評獎宣傳和爲現實生活服務的十字路口,原來他毅然選擇了後者。所以他當年曾一度放棄遊曆名山大川寫生、擱置藝術創作,用自己繪圖和設計制作工藝模型的精湛技術,傾其所知、盡其所能,爲沛縣的水利、城建規劃等部門清繪、彩繪了大量的規劃圖紙及《沛縣地圖》。我看那清秀的字體、繁瑣的圖紙和精密的線條無疑消耗了他不少的精力。不過他緻力做好本職工作的精神與業績,也自然受到有關部門的好評。他耐得住寂寞,注重藝德。勉力自強,還要以其自學的藝術門類進行業餘創作,實屬難能可貴。
在我的印象裏,臨溪兄身體也不十分康健,常感疲憊力不從心,故他作品不甚多,但卻都源于生活,用版畫、工筆畫、水彩畫等藝術形式直抒胸臆、歌頌故鄉美好的人和物。那些源于生活的藝術作品,比起我在都市看慣了一些靠翻資料、生拼硬湊、模拟古人,或者一味趕時髦、無病呻吟的作品要親切得多。衆所周知,我一直在藝術的道路上探索前行,力求作品多出新意,旨在法古求新,使之更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我這種藝風和追求就是從那個時期形成的,這也是我常回味與周臨溪先生合作那數件處女作的原因所在。
數十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周臨溪先生選擇的一條樸實的藝術之路,畢竟在以繪畫及實用美術技能,爲家鄉、爲社會作出了自己的奉獻。
我從未忘記這位摯友,依依似有手足之情,在各種藝術場合包括畫集的介紹中,也常提及我們合作的經曆。好在近年又見到他間有新作問世,還依然堅守着嚴謹的寫實風格,亦感欣慰。江東兒女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我誠摯的期望他還能東山再起、振作精神,憑他的才情再創佳績。在其作品結集付梓之時,屬我寫上幾句,不揣淺陋,聊作前言吧。
作者:(徐培晨:南師大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