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史
来源:hr 作者:编辑部 日期:2014/9/27 6:28:22 阅读:
中国绘画历史源远流长,见于史料上记载的以伏羲氏画八卦、黄帝画制服、舜妹螺氏绘影像为最早。早期的绘画经匠人的再造,刻在料上、青铜器上及绘在陶器上。直至汉代纸张发明后,画家用毛笔在纸上绘画,才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中国画。
三国时期(220-265)是中国画历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初期的绘画题材以佛像画和道教画为主流。到了唐朝,渐渐地脱离了人物画的山水画,取代了释道画成为绘画主要题材。由于唐诗的成就和影响,绘画重情趣求意境,文人士大夫追求的抒情性空前突出,是文人画兴起的开端。
五代的山水画不但改变了晋唐时期空勾无皴的初级程式,并且有了皴染完备的山水派系。北宋的山水画风沿波接,在五代的基础上更趋成
熟。南宋以后蓬勃发展的江南经济促进了绘画艺术的繁荣。"南宋四家"的崛起,成为当时画坛的主流。
元代文人画派生而来,水墨山水特别兴盛。明代初期,宫廷"院画"兴盛,画风继承两宋"院体"。明嘉靖至万历年以后,在江南出现了"吴门画派",后期相继出现了多种画派。清代初期的画坛,"四王"受到皇室的扶植。但在江南出现了"清初四僧"和"金陵八家"为代表的一批反正统派的画家,他们在绘画艺术上反对"四王"的临摹之风,提倡艺术的创造意义给后世绘画发展带来巨大影响。清代中期"扬州画派"的形成和晚清"海上画坛",风格纷呈,旗鼓称雄的大家如俊彩星驰,济济画坛。他们敢于标新立异的绘画探索精神和追求令人寻味的笔墨情趣,被现代著名画家齐白石、徐悲鸿、潘天寿等人所接受。
中国绘画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就是这样的沿传相续,嬗变演进,形成了它的传统。
史前绘画 石器时代是中国绘画的萌芽时期,仰韶类型的彩陶以在西安出土的半坡陶盆《 人面鱼纹盆》,庙底沟类型的绘制于陶缸上的《 鹳鸟石斧图》,在青海大通出土的马家窑类型的舞蹈纹彩陶盆,堪称新石器时代绘画艺术的杰作。
先秦绘画 秦汉时代的绘画艺术,大致包括宫殿寺观壁画、墓室壁画、帛画等门类。
秦汉时代的宫殿衙署,普遍绘制有壁画。王延寿的《 鲁灵光殿赋》中记载了当时一个诸侯王所建宫殿里壁画的盛况。白马寺绘制了《 千乘万骑群象绕塔图》,这是中国佛教寺院壁画的肇始。
秦代的墓室壁画遗迹,迄今尚未发现。但是汉墓壁画的发现,则早在本世纪20年代初就开始了。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壁画墓和墓室壁画有:属于西汉时期的河南洛阳的卜千秋墓壁画,陕西西安的墓室壁画《 天象图》;属于东汉时期的山西平陆枣园汉墓壁画《 山水图》、它们分别描绘了一些著名的历史故事、车马仪仗、建筑及墓主人的肖像等,含意复杂。
汉代画在缣帛上的作品很多,但历经千年之后,遗存极少。最重要的发现有本世纪70年代分别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山东临沂金雀山的汉墓中的西汉帛画。此画“没骨”与勾勒相结合,反映了汉画技法的多样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崇佛思想的上扬,都让本来简略明晰的绘画进一步变得繁复起来。曹不兴创立了佛画,他的弟子卫协在他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作为绘画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南方出现了顾恺之、戴逵、陆探微、张僧繇等著名的画家,北方也出现了杨子华、曹仲达、田僧亮诸多大家,画家这一身份逐渐地进入了历史书籍的撰写之中,开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在这一时期中,发展得最为突出的是人物画(包括佛教人物画)和走兽画,而中国绘画中的其他各科还远未成熟,东晋顾恺之的传世作品《 洛神赋图》中出现的山水只是作为人物故事画的衬景,山水画的逐步独立直到南北朝后期才趋于完成。之所以会这样,也是由于这一时期绘画的主要任务决定的——为政教服务,“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这也是那时绘画的一个主要特点。 隋唐时期 隋代的绘画风格,承前启后,有“细密精致而臻丽”的特点。来自各地,集中于京畿的画家,大多擅长宗教题材,也善于描写贵族生活。
作为人物活动环境的山水,由于重视了比例,较好地表现出“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空间效果,山水画开始独立出来。 隋代的著名的画家有杨契丹、郑法士、董伯仁和展子虔,孙尚子与尉迟跋质那亦名重于时。他们各有所长,如杨擅“朝廷簪组”,董擅“台阁”,展擅“车马”,孙擅“美人魑魅”。他们大多继承了前代的传统,更多地受到顾恺之的影响,作风近于密体。孙尚子则“善为战笔,甚有气力”,尉迟跋质那来自新疆的于阗,善画外国佛像。以阎立本为代表的中原作风的人物肖像画,继承了北朝杨子华与南朝张僧繇的传统,在把握人物造型和气质上有所前进。以尉迟乙僧为代表的边陲作风的人物佛像画,造型则富于变化。
唐代的绘画在隋的基础上有了全面的发展,以薛稷、殷仲容为代表的花鸟画,则设色和水墨的形式都已出现。这时最著名的画家还有阎立德与康萨陀等。虽然,他们的作品大多没有流传,但是我们从乾陵各陪葬墓的壁画、新疆出土的绢画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都可以看到当时他们不同的风格。 盛唐时期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一个空前繁盛的时代,以“丰肥”为时尚的现实妇女进入画面。以吴道子、张萱为代表的人物仕女画,造型更加准确生动,在心理刻划与细节的描写上超过了前代的画家。而山水画则在此时已经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代表的画家有李昭道、吴道子和张璪,分工细和粗放两种。破墨山水也开始出现。花鸟画的发展虽不象人物画和山水画那样成熟,但在牛马画方面却名家辈出,曹霸、韩干、陈闳、韩滉与韦偃等都是个中好手。此外,著名的画家王维、卢稜伽、梁令瓒等也名重于时,时至今日还能看到他们的传世作品或者后世的摹本。 中晚唐的绘画,以周昉为代表的人物仕女画及宗教画更见完备。而王墨等人的山水画则发生了变异,盛行树石题材,渐用重墨,泼墨山水也开始出现。边鸾、滕昌祐、刁光胤等的花鸟画作品则体现出了花鸟画的日臻完善。此外,李真与孙位也是当时的著名画家。虽然他们的作品大多已无从得见,但从日渐发现的出土作品与壁画中,可以让我们想见当时的盛况。
五代时期 五代时,在技法风格上则向两大方向发展:工笔设色的一路用笔更加细劲多变,赋色也变得鲜丽起来,色调比唐代有所丰富;水墨一路除
了超变形发展以外,还出现了水墨大写意的画法。 山水画在此时的变化是最大的,“荆关董巨”四大家的出现,成为中国山水画发展史的里程碑事件。荆浩和关仝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开创了大山大水的构图,善于描写雄伟壮美的全景式山水;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山水画派,则长于表现平淡天真的江南景色,体现风雨明晦的变化。作为中国山水画重要技法之一的“皴法”在此时得到了很大发展,墨法逐渐丰富,笔墨成了画家们的自觉追求,水墨及水墨淡着色的山水画已发展成熟。 五代的花鸟画也出现了两大阵营,以西蜀黄筌为代表的一派,被称为“黄家富贵”,因为他们多描绘宫廷苑囿中的珍禽奇花,画法精细,
以轻色渲染而成;而江南的徐熙所代表的一派,则多取材于水鸟野卉,画法多用墨笔,色彩极少,相对黄筌一派的风格,这一派被称作“徐家
野逸”,这种现象被称为“徐黄异体”。
两宋时期 两宋是中国画院的极盛时代,在画院的组织形式上是最为完备的。在艺术教育上,无论学科与考试诸方面,都有健全的体制,成为历代画院的典范。来自西蜀的黄筌、黄居寀、赵元长、高文进等及来自南唐的王齐翰、周文矩、厉昭庆、顾德谦等,都随其故主来到北宋,成为宋初画院的骨干。西蜀画家更是直接影响了北宋画院风格的形成。此外,中原和其他地区的画家也应募入宫,真宗时绘制玉清昭应宫壁画的画家都是应募而来。但是真正使得画院达到鼎盛局面的还是宋徽宗赵佶。
赵佶(1082-1135),神宗第十一子,在位25年。未做皇帝之前,就喜好书画,与驸马都尉王诜、宗室赵令穰等画家往来。即位以后,在政治上可谓是昏庸无能,但在书画方面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过重要贡献,其中之一就是对于画院的重视和发展。他于崇宁三年(1104年)设立了画学,正式纳入科举考试之中,以招揽天下画家。画学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摘古人诗句作为考题。考入后按身份分为“士流”和“杂流”,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加以培养,并不断进行考核。入画院者,授予画学正、艺学、待诏、祗侯、供奉、画学生等名目。当时,画家的地位显著提高,在服饰和俸禄方面都比其他艺人为高。有如此优厚的待遇,加上作为书画家的徽宗对画院创作的指导和关怀,使得这一时期的画院创作最为繁荣。在他的指示下,皇家的收藏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并且将宫内书画收藏编纂为《 宣和书谱》和《 宣和画谱》,成为今天研究古代绘画史的重要资料。 北宋灭亡后,兴盛一时的徽宗宣和画院随之结束,一些画院画家经过辗转逃亡,逐渐集结于南宋的都城临安,先后被恢复在画院中的职务,成为南宋画院的骨干力量。李唐、刘宗古、杨士贤、李迪、李安忠、苏汉臣、朱锐、李从训等都属于这种情况。宋高宗虽然在政治上也是苟且偷安,但对于书画之事,仍十分重视,特别是后来他利用绘画为他的政治服务,组织画家进行创作。所以,南宋时绘画活动主要还是以画院为中心。 由于北宋统治者对于道教的重视,道教壁画的创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宫廷组织了多次创作活动。王霭、高益、王瓘、武宗元、王拙、孙梦卿、赵光辅、孙知微、勾龙爽、高文进、武洞清等都是此类高手。但随着寺庙的破坏,这些人的画迹已不可见。人物故事画和风俗画的发展则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李唐的《 采薇图》和《 晋文公复国图》都暗含有深刻的寓意。他的学生萧照创作的《 中兴瑞应图》《 光武渡河图》等都是借近世或古代的历史故事为赵构歌功颂德的。刘松年的《 中兴四将图》则描绘岳飞等抗金名将,是现实题材的典范。梁楷的减笔人物画更是在发展写意人物画的技巧方面作出了卓绝的贡献。风俗画的发展则是随着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艺创作的繁兴而兴起的,其意义已经超出了美术的范围。著名画家燕文贵的《 七夕夜市图》、张择端的《 清明上河图》等,都是描写城市生活的名作。毛文昌、陈坦等则以描绘农村生活习俗为长。今所存祁序的《 江山牧放图》为此代表。
与山水画的发展类似,北宋时期的花鸟画创作,在继承前代多种风格的基础上,偏重对于黄筌所创立的工细画法的发扬,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与黄筌齐名但风格迥异的徐熙的孙子徐崇嗣也不得不改变家风,转而效仿黄体而创造了“没骨法”。神宗前后,黄家画风的统治逐渐被赵昌、崔白、吴元瑜、易元吉等画家出现而打破。徽宗本人则创造了一种粗笔水墨的画法。北宋的花鸟画在重视写生的同时,也注意唤起人们的感情。在代表官方意见的《 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中,强调了要赋予花鸟画的伦理道德观念:“有以兴人之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
登临览物之有得也”。从宋代把“传神”之说从人物画扩展到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做法,也从侧面表明了山水和花鸟两科所取得的成就。
李成和范宽是北宋初期山水画家的代表,上承荆浩以水墨为主的传统,以表现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为主,与五代的关仝一起,被认为是“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的大师,他们的创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后继者有王士元、王端、燕文贵、许道宁、高克明、郭熙、李宗成、丘纳、王诜等。除北方山水系统的山水画外,长于界画的郭忠恕,善于表现湖山小景的惠崇、赵令穰,以及继承唐代以来的青绿山水画法的王希孟等,都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中,有着各自的独特贡献。 南宋时代的山水画家,一部分人仍在表现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全景式的构图,细腻的皴法,曲折多变的山势都来自于上一时代大师的创造。传为宗室画家赵伯驹的《 江山秋色图》(故宫博物院藏)卷实际上是南宋画院高手的作品,代表了承继上代山水画法的作品。其弟赵伯驌有《 万松金阙图》(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写临安凤凰山景色,点染与勾画相合,笔法朴拙,是在传统青绿基础上,吸收董源、米芾等的水墨技法而成的新风格。但真正代表了南宋一代山水画创作的是那些讲究意境的创造、以抒情为主要目的的所谓“偏角山水”。画家以突出一个局
部的方法来加强描写的力度,用笔更加泼辣,水墨的韵味发挥得更加充分。李唐公认的开创这种新风的一代宗师,他的《 万壑松风图》轴给人以强烈的印象。继承他的技法的刘松年则在描写江南景色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马远、夏圭更是因为构图多截取一角或片断的不全之景,画面中留下大块的空白,而被人称为“马一角”和“夏半边”。这种构图简洁,主体鲜明的山水画有一种全新的境界。正是这种创新引起了许多评论,而有的评论甚至从政治的角度认为他们的山水是对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的“残山剩水”的反映,已属附会之说。米友仁的云山墨戏法则
流传于文人士大夫画家之中,成就同样可观。 辽代的画家及其作品 胡瓌和他的儿子胡虔都是辽代的著名画家,他们的作品曾出现于《宣和画谱》的著录之中和宋元诗人的题咏之中。但是他究竟是契丹人还是沙陀人等少数民族,还是汉族人?现在的大多数专家认定他为范阳人,因为善于画游牧民族生活的未必尽是本民族画家。范阳在澶渊之盟后归辽所有,所以他即使是范阳人,也有条件深入生活。其胡瓌的传世画迹有故宫博物院藏《 卓歇图》,画契丹族贵族狩猎中的休憩场景。另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 回猎图》与《 出猎图》,与《卓歇图》人马造型相近,虽不一定是胡瓌真迹,但至少是宋人作品。 此外,辽宁省博物馆还藏有两幅1974年出土于辽宁法库叶茂台第7号辽墓中的《 竹雀双兔图》、《 深山会棋图》,皆为无款的绢本设色立轴,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其中,后一图中人物、屋宇、服饰均为汉制,树石山峦则属于北方山水系统,当属辽代汉族画家描写汉族士大夫隐逸生活的作品。另外,山西省博物馆藏有一件出土于山西应县辽木塔佛腹中的《 采药图》,人物造型质朴,笔墨简略,笔法犹存唐风。
西夏绘画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能见到的西夏绘画作品,除有77个洞窟在莫高窟,11个在榆林窟外,还有一些出土于墓葬之中的木板彩画及黑城出土的许多西夏帛画。其中,在,甘肃武威西郊林场发现的两座西夏墓葬中的29幅彩绘木板画所描绘的全是现实题材,有人物、驭马图、仆侍、婢女、武士及家禽家畜形象,服饰、发饰多表现为民族杂居特点。用色平涂,略有晕染,技巧类似于传世卷轴画。
元代时期 元代的山水画创作,初期以钱选、赵孟頫、高克恭为代表,他们继承并发展了唐以来的山水画。钱选在青绿山水的创作中注入了文人画的笔法和意趣,表现了一种生拙之美;赵孟頫的山水画面貌多变,他广收古法,自创新机,成就极为突出;高克恭浑穆秀润的画风则来自他对董源、李成、米芾等人绘画的研究。元代中后期,则出现了号称“元四家”的黄公望、王蒙、吴镇和倪瓒,他们在艺术思想和创作方法上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赵孟頫的影响,但是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面貌和特色。元四家的山水画创作实践和理论,代表了此时山水画发展的主流,对明清
乃至现代的山水画创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移情寄兴手段的山水画,在元代画家手中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了画家的人格与个性,在笔墨技巧的探索上也开启了一个新的阶段,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高峰。
赵孟頫与高克恭的山水画
元代人物画家 元代的人物画相对山水、花鸟题材而言,少了一些,但仍不乏高手。其中的刘贯道、何澄、钱选、赵孟頫、任仁发、王振鹏、周朗、颜辉、张渥、卫九鼎、王绎等人都在人物画方面各有所长。刘贯道、何澄、王振鹏属宫廷画家,多以前代和古人法为师。钱选的人物画衣纹多用游丝描,稳而不滞,有古朴之风。赵孟頫、任仁发皆为人马画名手。周朗于元代中后期间名重一时,笔法潇洒,设色淡雅,有唐人遗意。王绎以善作肖像出名,造型准确生动,于肖像创作中成就最为突出。
元代花鸟画家 元代的许多山水画家也兼擅花鸟,画家们更加注重画面的自然天趣,设色也比较素雅。钱选、陈琳、王渊、张中等人以花鸟闻名。他们都是在前代的院体基础之上进行了改变和突破。钱选花鸟清润淡雅,晚年水墨花鸟更是不假雕饰;王渊变黄派工整富丽为简逸秀淡,易色为墨;陈琳、张中则以粗简为特色。画枯木竹石有名的大多是山水画家,赵孟頫、柯九思、吴镇、顾安、李衎、倪瓒等都是个中高手,皆在文同影响下而有发展变化。张逊的双勾竹在元代几成绝响。画梅著称的有邹复雷、王冕等。 元四家中的吴镇和倪瓒也都善画竹石题材。吴镇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 竹谱册》传世,共22幅,为其竹石代表作。倪瓒的竹石画也极负盛名。传世竹石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 竹枝图》卷、《 怪石丛篁图》轴等。
明前期绘画 明代前期的绘画从洪武到宣德、成化、弘治时期,基本形成三大体系并立的局面。即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宫廷“院体”绘画和活跃于江浙一带民间画坛的“浙派”绘画。三派之中,宫廷绘画和“浙派”的绘画在这一时期占主要的地位,影响较大。画家王履因为即善于写生又能师法传统,成为明代前期独树一帜的重要画家。
宫廷绘画 明代宫廷绘画的历史,从明代建国伊始就已经开始,经过永乐、宣德、成化、弘治几朝,宫廷绘画达到了兴盛阶段,到嘉靖、万历以后,逐渐衰微。赵原、卓迪、周位、王仲玉等是初期院体画家的代表。宣德以后,宫廷画家不断增多,著名的有谢环、商喜、倪端、李在、石锐、周文靖等,他们的绘画,技艺全面,师法南宋“院体”,各有特点。成化、弘治之际,宫廷画家主要有以画花鸟著称于时的林良、吕纪;山水、人物画则以吴伟、王谔的成就最为突出,正德年间的朱端,其人物、山水、竹石画也具有相当水平。在明代的宫廷绘画中,无论花鸟、山水还是人物画,作品中都多多少少可以找到两宋院体画的影子。黄筌父子的工笔重彩花鸟画法在明代宫廷绘画中得到了传承;山水人物画方面的主要效仿对象是南宋的李、刘、马、夏,也有的宗法郭熙,刻意的摹仿和自己的特点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明代院体画的特有风格。主要特点表现为形象精确、法度严谨、色彩艳丽。但与宋院画相比,明代院画则显得在严谨细腻之中多了一些轻灵的气息,所用水墨也较多,成化以后,受到浙派的影响,风格则更加趋于豪放挺拔。
在明初的宫廷画家中,有些是自元入明的文人,在画风上仍保持元人传统,如赵原、卓迪的山水,取法于元四家,郭纯则师承盛懋,周臣、王仲玉等的人物画,以清淡秀逸取胜。边景昭的花鸟画与上述等人的师承有所不同,他直接效法的是宋代的院画,以工笔重彩著称。 明中期绘画 明代成化、弘治到嘉靖前后的时期,是院体一派和吴门派画风并存的时代,同时也是两派兴衰交替的时代。以林良、吕纪为代表的宫廷花鸟画包含了工笔重彩和水墨写意的不同风格。王谔则以山水画被称为当代马远。在民间,受到戴进影响的浙派画家江夏人吴伟,师承马、夏,而风格变得更加纵放,对当时的影响很大,被称为“江夏派”。浙派的影响在成化、弘治前后逐渐深入宫廷,出现了宫廷内外的画风都趋向于粗笔水墨的现象,但有些流于粗俗。与浙派同时并称于时的还有周臣的院体人物、山水画,近代画史称为“院派”。郭诩、徐端本以及杜堇等画家,各有面目,但作品中多少都流露出院体的余风。嘉靖后,浙派势力日渐衰微,在苏州代之而起的是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他们以元四家为宗,属于文人画体系。这一派绘画对明代中后期画坛影响极大,长达百余年,支派繁衍,名家辈出。王问、沈颢、陈焕、杜冀龙等师法沈周,文嘉、文伯仁、钱榖、陆治等都是文氏的嫡传弟子,谢时臣则兼取沈周和浙派二者之长,自有面貌。陈淳的写意花鸟画在师法沈周、文徵明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元代的写意水墨画法,为明清写意花鸟画的发展开启了一条新路。
明代后期的绘画 明代后期的画派很多,山水画中以董其昌为代表的“华亭派”影响最大,在他的画风和理论的带动下,文人画的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同时著名的有赵左的“苏松派”、沈士充的“云间派”,都以仿古为时尚,注重笔墨效果。吴门画派的文人画体系在此时则以程嘉燧、李流芳、卞文瑜、邵弥等“画中九友”著称。浙江的蓝瑛,号称“武林派”,项圣谟则有“嘉兴派”之称。一时间,派系纷繁,这种现象突出地表现出了明代后期文人之间讲究宗派的风气。明末出现的陈洪绶独创一格,以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人物和景物。同样以人物画闻名于时的还有尤求、吴彬、丁云鹏等,他们的画风都受到仇英的影响,但都有自己的面貌。徐渭的泼墨写意花鸟画的创立,是花鸟画创作的新里程碑,号称“勾花点叶派”的周之冕及其与他风格相近的孙克弘也是当时的著名花鸟画家。
清初的绘画 初期,受皇室扶植的“四王”画派,成为画坛的正统派。他们以摹古为主旨,崇尚董、王和元四家,讲究笔墨趣味和技巧功力,但是内容缺乏生气。他们的山水画风影响了整个清代。在江南地区则出现了一批富于个性和创新精神的画家,他们主要是明代遗民,政治上无法与清统治者合作,艺术主张也迥异于北方的四王。代表人物为“四僧”、“金陵八家”及“新安派”等。其中,以四僧的成就最为突出,对后世影响也最大。
金陵八家 在“新安派”在安徽风行的同时,南京地区也聚集了一批遗民画家,他们遁迹山林,以诗画相唱和,风格虽不尽相同,但有着相近的艺术意趣,其中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八人,被人称为“金陵八家”,龚贤为八家之首,成就最大.同时称誉金陵画坛的还有以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见长的陈卓、山水有“云间派”遗意的陆□、画山水人物不拘成法的张风等人,姚允在、盛丹、武丹、陈舒等也有时名。
江西派及武林派等传派 清初江西地区,活跃着以罗牧为代表的江西派。罗牧(1622-1705年),字饭牛,宁都人,居南昌。工山水,笔意空灵,风格在黄公望、董其昌之间。传世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 墨笔山水图》等。
明末蓝瑛的画法在江浙地区传播较广,师法者很多,如刘度、陈衡、顾星、冯仙湜等,被称为武林派。重要画家有其子蓝孟、孙蓝深、蓝涛等。蓝孟,字次公,工山水,稍变父风,笔法工致,苍劲不及其父,而秀润过之。蓝深,字谢香,工山水、花鸟,笔墨繁复。蓝涛,字雪砰,号豫庵,工山水,花鸟,兼能人物。画风工致妍丽,画名过父兄.
清中期绘画 康熙末年至嘉庆年间,随着政权的巩固、疆域的统一、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繁荣,出现了所谓“康、乾盛世”。绘画也变得更加活跃,名家辈出。皇室扶植的宫廷绘画的内容和形式都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尤以人物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南方的扬州,由于商业的发达和交通的便利,许多画家集中于此卖画为生,形成了扬州画派,其代表画家被称为“扬州八怪”。他们继承四僧及先贤传统,以革新的面貌出现于画坛。常以四君子等花卉为题,抒发性情,手法上采用了水墨为主的多种手段,形式更加不拘一格,对后世直至今日,都有深远影响。
扬州画派 扬州八怪是指清代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些职业画家,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般指金农、黄慎、郑燮、李鱓、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另外,也曾列入八怪的画家还有华喦、高凤翰、边寿民、闵贞、李勉、陈撰、杨法等人。由于人数众多,故有“扬州画派”之称。其实,扬州画派诸家在艺术上面目各不相同,但也共同之处:首先,由于他们大多都出身于知识阶层,虽有人任过小官,但最终都以卖画为生,生活清苦,故多借画抒发不平之气;其次,他们都注重艺术个性,讲求创新,强调写神,并善于运用水墨写意技法,画面主观感情色彩强烈,并以书法笔意入画,注意诗书画的有机结合。这些因素使得他们能够形成一股强大的艺术潮流,以标新立异的精神给画坛注入生机,并对后世水墨写意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宫廷画家 清代宫廷绘画,以康乾两朝为最盛。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画家,有专在内廷所设画院机构供职的宫廷画家,也有兼任官职的大臣画家和院外卓有成就的画家。各自以不同的技艺受到皇室的重用。康熙年间有焦秉贞、冷枚、崔□、唐岱等人,乾隆年间有丁观鹏、金廷标、姚文翰、徐扬、汪承霈、张宗苍等人。还有一批外国传教士画家,以郎世宁为代表。他们日常所绘的主要题材有:描绘帝后及皇家、大臣等上层人物的肖像画;表现宫内生活场面的宫廷生活画;纪录当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纪实画;装饰宫廷用的山水画及花鸟画等。院画的形式多种多样,人物有工笔重彩和白描两种画法,花鸟画也有工笔和没骨两法,山水则宗四王一派,另外,中心合璧的画风也风靡一时,唯独水墨写意画没有传播其他画派。
乾、嘉年间,在江苏镇江地区,崛起了一批画家,他们不同于金陵八家,也没有陷入娄东派的窠臼,而是自辟蹊径,自称一派,画史称为“丹徒派”、也称为“京江派”、“镇江派”或“东江画派”。其代表人物为张崟.
从道光年间开始,清王朝逐渐走上了下坡路,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伴随政治的衰败,以怡情养性为尚的士大夫画逐渐衰微,在新开辟的通商口岸上海、广州等地,越来越多的画家聚居于此。为了适应新兴的市民阶层的需要,在题材内容,风格技巧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著名的有上海地区的“海派”和广东地区的“岭南派”。
清晚期的仕女画 嘉庆、道光年间,出现了两位比较著名的人物画家,他们就是改琦和费丹旭。他们善画人物、佛像,尤精于仕女,有“改派”和“费派”之称。
清末民初的绘画 几乎可以用“萧条”两个字来概括清末民初中国画坛的景象,大部分的著名画家在辛亥革命前已经去世了,只有吴昌硕为代表的海派画家和后起者以及岭南派的“二高一陈”的出现,才使得中国画坛有了生气。
由于吴昌硕的在清末画坛声望的影响,以及他本人融入金石风味的大写意花鸟画的创作成就,使得一批后起的年轻画家追随了他的脚步,比如王震、陈师曾、赵云壑、王个簃等,此外,齐白石和潘天寿也受到了他的画法的影响。
传统阵营的画家 在革新派的国画家进行艰苦探索的同时,在各地都有一些有传统主义倾向的画家的起来反对他们的做法,在几个大城市,还成立了社团,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和创作来维护传统国画的观念,并参与到与革新画家的论战中去。这其中,最著名的有北京的中国画学研究会、广州的国画研究会等。 20世纪初,伴随着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在广东出现了以革新传统绘画为己任的“岭南派”,代表人物是号称“岭南三杰”的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
在30、40年代的北京,还生活着许多画家,著名的有陈半丁、萧谦中、溥心畬、于非闇、胡佩衡、秦仲文、徐燕荪等。
|